目前,美即在中国面膜市场的份额已超过25%,位列面膜行业第一位。因此,自2013年8月传出被欧莱雅集团要约收购后,美即控股的兴废去留,备受外界关注。该公司最后发布的财报显示,2013年下半年,美即控股仅录得营业8.911亿港元,同比增速大幅放缓至8.48%;而净利润更仅有2053 .1万港元,跌幅达到78.7%。

对此,佘雨原认为是销售市场的自然调整所致,“因为涉及到新的并购,有些市场存在货物清理、渠道调整、经销商的稳定性等问题。”佘雨原强调,随着整合的完成,美即去年销售增长符合预期。

整合初步完成

2014年4月,欧莱雅正式宣布完成对本土面膜品牌美即的收购。欧莱雅拟以每股6.3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美即控股,收购总额约65.38亿港元,这也成为欧莱雅在中国美容化妆品市场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投资。4月9日,美即宣布在港交所退市。

随后的一年时间内,美即与欧莱雅开始了漫长的整合期。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,欧莱雅集团共有四大业务部门,分别是专业美发品、大众化妆品、高档化妆品和活性健康化妆品,此前曾有消息称美即将被并入欧莱雅的大众化妆品事业部。

对此,佘雨原表示,尽管美即已被欧莱雅100%收购,但目前仍然是以子公司的形式独立运营,这也给予了管理团队充分空间。

“对于美即来说,欧莱雅在生产研发以及原料采购拥有的优势是我们所不具备的,因此我们的整合主要集中在这两大方面。”据佘雨原表示,目前美即共设立了3个董事职位,虽然其中2个董事由欧莱雅方面派驻,但日常的公司运营和决策主要还是由佘雨原执行。

据了解,在完成收购后,欧莱雅前后共派过三个人到美即,分管财务、人力资源和工业运营,而在美即最为特长的营销领域,仍然保持之前团队的发展思路。

今年3月31日,欧莱雅召开2014年中国财报发布会。财报显示,2014年欧莱雅在中国全年销售总额143亿元,同比增加7.7%。欧莱雅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首席执行官贝瀚青当时表示,业绩增长除了得益于研发创新、渠道扩张和数字化转型以外,去年收购的美即也为欧莱雅中国销售带来了新动力。

“美即品牌的加入,进一步丰富和平衡了公司的品牌组合,同时为集团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新消费者。”贝瀚青说。佘雨原预计,随着美即品牌的升级和产品线日益丰富,产品价格和毛利将得到有效提升,今年美即的营收情况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。

做大面膜品类

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国内面膜市场的市场容量已超过100亿元,并以每年平均20%以上的增速发展。截至去年上半年,中国大陆市场面膜渗透率接近45%,超越了韩国和中国台湾。

但在佘雨原看来,随着面膜市场的高速发展,行业开始呈现风尚化趋势,这并不利于面膜品类的持续做大。“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概念来吸引消费者,同时价格竞争也日趋激烈,反而忽略了面膜产品最基础的专业属性。”佘雨原说。

此前,媒体曾曝光了一些在微商出售的面膜事实上是出自黑作坊,不但原料低劣而且添加激素,有的甚至激素含量超标6000倍。对此,佘雨原认为目前微商渠道缺乏有效管理,美即暂时不会考虑进入。此外,随着自贸协定的推进,日后涌入的大量日韩进口面膜必然对国内面膜带来冲击。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,美即在屈臣氏等大型零售店以及电商渠道主要以直营方式运作,其余市场则以经销商制为主,目前该公司在全国拥有包括化妆品CS店、屈臣氏、大卖场以及超市的销售网点约2万家。

据佘雨原透露,美即计划在广州南沙兴建第三家工厂,届时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,同时他不排除为国外品牌代工的可能。

事实上,近年来美即也开始了多品牌的探索之路,目前旗下品牌除了“美即”以外,还有“小城蜜语”、“极上”和电商公司百库,去年美即曾对极上品牌进行一定投放和推广,但两个品牌始终不愠不火。

佘雨原坦言,美即在多品牌发展道路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,目前美即品牌仍然占据该公司总体销售的九成以上,但他认为个性化、多品牌仍然是未来面膜市场的发展趋势,也是美即未来的发展战略之一。